多谈几个?
关于李政屿,朱女士还是遗憾了很久,一则是那天他到底没吃饭,二则侄女没能介绍给他。
匡城觉得他妈纯属异想天开,也不劝阻。
李政屿自己也不知道这么招长辈喜欢,等上车了,老太太就说:“怎么回家也不说一声,你外公一直惦记着你。你妈妈平时忙,但剩下的时间都在为你担心……”
李政屿也不接话,这种时候只需要转移注意力,问:“小舅回来了吗?”
老太太立刻说:“回来了,和没回来也没差别。我整天也见不着他的面。”
李政屿继续问:“小舅的女朋友呢?我上次见他带着人去度假了。”
老太太立刻说:“你可别学他,他倒是自在了,今天换一个,明天换一个。好好的名声都坏掉了,你早点结婚,让你妈少操些心。”
李政屿笑着点点头。
只要别问他关于工作的事,别催结婚,他很愿意陪长辈们聊天。
老太太开始问朱女士,问那家店,问他在南方的生活……
等到家的时候,李政屿还在讲朱女士。
所以等于什么都没说。
到家后,老爷子见他回来,确实高兴,李政屿下车后和司机说了声:“行李放车上,一起进去坐坐吧,我等会儿去我妈那里一趟。你等等我。”
老爷子还没吃晚饭,见他回来催说:“快进来吃饭吧。”
他多问了一句:“吃什么饭?”
老太太才问:“你没吃饭啊?”
李政屿解释:“我刚上楼,我妈打电话说你在楼下。”
老爷子看了眼老太太,但什么都没说。
老太太也觉得有些理屈,“我和老桓几个人在楼下,看到一闪而过像是你,我就问了声你妈,你是不是回来了。”
她想和丈夫解释,外孙没有吃饭的缘故。
李政屿也不在意,只说:“也是我同事的妈妈比较热情,非要拉着我去他们家的店里坐坐。”
老爷子闷声说:“快坐吧,赶紧吃一点。等晚上大家一起回来准备再吃。”
李政屿见他不高兴,问:“您怎么这会儿都没吃?”
老爷子不咸不淡说:“早上出去了一趟,回来晚了。”
老太太大约是见老爷子生气了,这才说:“我上楼换个衣服,你们先吃。”
李政屿招呼司机:“一起进来吃点吧。”
司机赶紧说:“我去隔壁要取一趟文件,等会儿来接你。”
李政屿也不强求,陪老爷子坐在餐厅,阿姨大约是等老爷子久了,砂锅里的汤还热着,老爷子问:“年假放几天?”
“七八天吧。”
“一整年辛苦,趁着这个时间休息休息。”
李政屿也笑笑说:“是,过两天回去看看姑姑。”
老爷子大约是叹了声气,很浅很浅。
李政屿饿的久了也不怎么饿了,喝了点汤,问:“你们都挺好吧?”
老爷子大约是感觉到,他是真的不打算在这里住。
“不忙的话,就在这儿住几天吧。”
李政屿心想,我疯了不成?早上、中午、晚上一天催三次,工作加结婚,谁能顶得住?
家里要这么好?小舅怎么不回家住?
但是老爷子能说这种话留他,他确实很意外。他小时候在四合院那边住过,老爷子是个很严肃的人,极少和小辈们说话,他小时候就很怕他。
“说是休假,还是有事要忙,等会儿去看看我妈。”
他等于拒绝了,老爷子很遗憾,孙子辈只有三个孩子,大孙子早已经成家了,在国外不回来了。
眼前只有李政屿兄弟两个,胡斐还小,什么都不懂。
李政屿小时候在家里住过一段时间,那时候家里大人们都忙,李政屿才八九岁,聪明乖巧,但远不够能说会道。
但是老太太那时候气恨李梁旗,背着李政屿,和宋柏年骂李家人是乡下来的哈巴狗,让李政屿听到了。
其实也没有矛盾,但小孩子是容不得看轻的,自尊心都很脆弱,只能自己好好保护。
自那以后,李政屿只要有假期就回乡下姑姑那里了。
这是老爷子前几年才知道的,还是小儿子和他说起的。
因为老爷子说起李政屿很多年都没有在家里住过了,和他们都很生分,宋柏年才说,可能和我妈有关,我妈因为我姐当初离婚,那时候说话难免口无遮拦,政屿那时候小,住了一年多就回乡下去了……
老爷子气恨吗?非常气恨,但是为时已晚。
一个半小时后,司机就回来了。
李政屿告别老爷子,保姆说老太太午休睡着了。他也没打扰,和老爷子说:“我就不和外婆说了,我去看看我妈。”
老爷子几次想张嘴,但最后叹气什么都没说。
最后问:“你爸还好吗?”
“挺好的,不过我也很久没见他了。”
老爷子点点头,关于李梁旗的消息,他多少还知道一点,只说:“也好,你们路上注意安全。”
李政屿这才跟着司机走了。
李政屿一走,老爷子就给女儿打电话:“政屿说是去看你了,你妈以后问关于政屿的事,不要和她说。”
宋百媛好奇:“怎么了?”
“没事,政屿是个年轻人,别一直烦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