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贾张氏,你家的困难我是看在眼里的,东旭一个人的口粮肯定不够吃,你家五口人你看看一个月有多大缺口,我来想想办法。”
到了这个时候,横也是一刀,竖也是一刀,易中海也想开了,指望贾东旭养老不出点血估计是够呛了。
贾家三人早就在易中海来之前就算计好了,要知道贾东旭在轧钢厂做的是钳工,属于重劳力活,没有减量之前一个月定量38斤,这些粮食在二十一世纪是足够一个人吃撑的,因为现代人不光吃粮食,还有各种零食、水果、小吃等乱七八糟的吃食,就算不吃主粮也不会饿着。
但是在60年代,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减量以后贾东旭一个月也就20多斤不到30斤粮食,没有水果(买不到也买不起),没有零食(糖票都没有要个屁零食),没有小吃(59年减量开始以后,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早餐铺子都消失了)的时代粮食就是命,这点粮食连贾张氏自己都吃不饱,鸽子市的粮食更是一天一个价格,要是不哭穷卖惨,家里这点钱早晚得霍霍光。
所以易中海可以说是走进了虎穴,迈进了狼窝,贾张氏满脸笑容,讨好着对易中海说道“他东旭师父啊,你看我们家我和淮如都没有定量,大人少吃点都无所谓,棒梗还小不能饿着啊,小当刚出生淮如饿的奶水都少,你这一个月给我们家帮扶50斤粮你看怎么样?不用都是细粮,一样一半就行。”
易中海听完脑袋就感觉嗡的一声,恨不得一个大耳刮子直接打在贾张氏的脸上,一个月50斤,还粗粮、细粮一样一半,你怎么有这么大的脸。
冷笑着对贾张氏说道“贾张氏,我一个月定量和东旭一样,也就不到30斤,要是每个月给你家50斤,我还得每个月倒赔20斤粮食,你当这粮食是大风刮来的啊?”
贾张氏仍然恬不知耻的说道“一大爷,你工资高啊,去鸽子市买点粮食不久够了嘛,到时候我们全家都记得你的好啊。”
“贾张氏,你知道现在鸽子市粮食什么价格了吗?”易中海不冷不热的说道。
贾张氏还真知道鸽子市的粮食价格,家里的粮食都是贾东旭半夜去买,她负责出钱。
“这粮食价格再高,还能高到哪里去,一大爷你这么高的工资,还能买不起粮食啊?”
易中海也不想和贾张氏再瞎掰呼了“现在鸽子市的粮票一斤都要一块钱了,你怎么可能不知道,你这一张嘴就要五十斤粮食,要全是粗粮也就算了,你还要求一样一半,你怎么那么好意思呢?”
贾张氏从战火年代走出来,知道想吃饱就不能要脸,反正易中海也不可能一点都不管,要不然这一大爷的名声就容易烂大街“要不你看一个月二十斤细粮,三十斤粗粮?”
“每个月我给你家“十斤细粮,二十斤粗粮,就这么多了,你也别说不够吃,满大院你看有几家能有这么多粮食。”易中海也不想再和贾张氏废话了,这丫的就一个滚刀肉。
贾张氏想的却是先把粮食弄到手,等不够吃的时候再去上门要“行,那就谢谢一大爷了,你放心肯定不让你白出粮食,以后肯定让东旭好好孝敬您。”
易中海回到家以后越想越生气,粗粮还好说,二十斤粗粮好搞(现在才59年,还不是最困难的时候),这十斤细粮就要不少钱了,一斤粮票就得一块钱,还得买粮食,一个月给贾家的帮扶加一起得二十多块了,也只能暗自希望这减量的日子快点过去吧。
一大妈也在边上暗自流泪,这徒弟收的,还没有得到过徒弟的孝敬,就得先照顾徒弟全家了,自古也没有这个道理,可惜的是一大爷对养老的事情已经有些魔怔了,根本听不得任何人的劝。最近转码严重,让我们更有动力,更新更快,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。谢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