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尊祖对众人拱拱手,“诸位大人,如今有上位做主,说起前事,李家并非无话可说,错就错了,后悔已酿大祸,咱们坦言说说辽东黑暗的十年。
有张太岳改革,中枢过了十几年富裕日子,人死道消之后十多年,财政撑不住了。
大明各地都在伸手向皇帝要钱,宁夏之役平定不久,播州杨应龙之乱反反复复,还要帮朝鲜对付倭国,皇宫着火还未修复,到处要银子,中枢捉襟见肘,让过惯富裕日子的万历烦躁不已。
矿监税监的念头,并非来自皇帝,也非后戚,更非文官,而是来自一个禁卫千户仲春。
作为带刀侍卫,他远比朝臣接触皇帝时间久。
银子把皇帝愁瘦了,且掉头发,仲春想出头,瞅准机会上奏,建议皇帝到地方开矿,然后收税,用矿税弥补内帑。
万历大喜,既然不用官府,那就不会与朝臣扯淡,太好了,皇帝满心欢喜,派太监到各地开矿收税。
大明各地瞬间掀起开矿收税狂潮,税监赚的盆满钵满。
皇差嘛,在地方说一不二,税监成为内廷美差。
高淮原本是尚膳监的监丞,眼红同僚发财,于万历二十七年三月,以钦差辽东矿税使的身份,前往辽东捞银子。
税监为何一开始没有被弹劾,是因为税监与士绅串通,大家在一起发财,皇帝只是小头。
辽东作为边镇,非常特殊,高淮去辽东,恰逢部落之间厮杀最混乱的时候,根本谈不上治理。
且辽民大多是边军家眷,平时还有繁重的赋税,早已苦不堪言,加上援朝之役正在进行,辽东被征调二十万民夫来回运送物资,整个辽东一片荒芜。
辽民周边全是战事,还要守边轮值,为朝廷运送物资,这时候高淮来了。
对于太监来说,矿产有没有不重要,给内库上贡才重要,矿监出门就变为税监,所以太监就是想办法盘剥。
而且税监没有标准,完全依赖太监各自的‘手段和智慧’。
高淮很有手段,刚到辽东,就把总兵给的银子送给皇帝,呈上五百两,然后趁机上书,说辽东生意兴隆,偷税者太多,要求改山海关军务衙门为税店。
皇帝批准了高淮的奏本,还御笔赐名‘福阳店’。
有了圣旨,高淮瞬间肆无忌惮,除了前线物资,对所有商货搜刮财物。
万历三十一年,高淮上税三万两、金六十两,还有各种奇珍异宝,总价大约十万两。
辽东一个连年消耗税赋的地方,突然有了收入,皇帝对高淮满意,直接变为镇守太监。
一手税权,一手兵权,成为辽东土皇帝。
这时候宁远伯已经复职,而且沾了高淮的光,他给说过好话,也是实话:辽东蛮夷惧怕宁远伯,有不战而威压之效。